首页/ 全面振兴 / 脱贫典型 / 正文

【致富领头雁】蒲城:王春颜,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来源: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2020-06-02 15:36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王春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春颜,男,196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任陕西省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党总支书记。他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能干苦干实干、爱民亲民为民,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使昔日贫穷落后的闫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示范村、群众生活富裕村、乡风文明先进村,走出了因地制宜强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和真心拥护。

一、赤诚点燃初心,“小念想”变成“大情怀”

蒲城县闫家村地处渭北旱腰带,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民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生,收入微薄,是典型的贫困村。1986年,王春颜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到2010年已成为西安建筑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大老板”。正当他事业红火的时候,人却病倒了,全身浮肿、反复咳血,半年多时间,看了几家大医院,被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医生说没什么好办法,劝他回家休养。就这样,他回到了闫家村。

斯土斯人,情之所系。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看着身边最亲的人,他流泪了。“万一我死了,陪着我走南闯北、吃苦受累的妻子怎么办?”“命都没了,挣那些钱又有啥意义?”他和儿子商量,在自家地里种点啥,好给妻子以后的生活留个念想。经过四处打听、网上咨询,他了解到一种名叫金银花的中药材,耐旱耐涝耐冻,适合闫家村的气候条件和土质特点,风险小、收益高,他便想方设法动员村上的老同学,开着一辆旧昌河面包车,先后来到山东平邑、临沂,湖南隆回,河北、河南等地,了解金银花的种植和收益情况。在去湖南隆回的路上,他突发咳血不止,一条腿踏进了“鬼门关”。就这样他拖着病身子,奔波数千公里,终于把“金银花”带回了闫家村。

王春颜在自家地里种了10亩金银花,3月种下,5月就开了花,短短45天,一亩地就收入900多元。他把自己种的金银花送去药检,结果显示绿原酸的含量是国家标准的4倍、山东的2倍多,说明闫家村非常适合种植金银花,属金银花的优生区。此时,他心里萌发了一个更大的想法,既然是优生区,何不把手里的钱拿出来,帮全村发展金银花产业,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也算是留个“大念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春颜每天坚持用金银花泡水喝,半年后,全身浮肿竟然全部消退,病奇迹般地好了。病好了,王春颜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想法更坚定了,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树高千尺不忘根。从最初的“小念想”,到“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大情怀”,无论王春颜走得多远,无论他身处何境,他都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山山水水,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

二、坚守初心不悔,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

建立初心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守。

动员全村人跟他一起种金银花,困难和阻力远远超过他的想象。一开始,王春颜挨家挨户做工作,他一次一次跑,一遍一遍说,磨破嘴皮子,走烂鞋底子,却根本没人听!

“就咱这旱塬上还能长出中药材?痴心妄想。”“种了一辈子的小麦、玉米,金银花听都没听过,不敢种。”“金银花一亩地能卖成千上万块?吹牛!”“当了村干部,就是想给自己捞点好处。”群众对土地的冷落、对新事物的排斥、对生活的苟且、对干部的偏见,犹如一堵堵墙,挡在王春颜的面前。

“农村的事太难干了,不知道看了多少冷脸,落了多少埋怨。”但王春颜没有丝毫退缩。

他自费组织干部群众去山东、河南外出参观考察,群众外出争先恐后,路上心情激动,回到家里却一动不动。王春颜心想,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先动员干部和党员种示范田、试验田!王春颜带着村上的老支书、几个村支委和几名党员骨干率先种了66亩,当年每亩收入2000多元,看到了实实在在收益,不少群众虽然心动,却仍然不敢行动。王春颜深知,如果要让群众相信干部,就必须全心全意付出,不能留底牌。于是,他决定,免费为群众提供金银花苗,免费为群众技术指导,免费为群众雇劳力,再自掏腰包给群众每亩地补贴150元,连补3年!花开后统一收购。群众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就能有收益。

不仅不要钱,他还倒贴钱,王春颜用真诚打动了群众的心。群众纷纷响应,跟着他种起了金银花。2014年底,闫家村金银花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0多亩。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从10亩到300多亩,这不是种植面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传统小农思想的逐步解放,是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回归,是基层党员干部引领力的日渐凝聚。无论多苦多难,他始终没有动摇过“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半辈子我就干这一件事”

产业初期,由于种植面积少,没有客商上门,销路成了问题,王春颜便自费雇车将金银花拉到山东市场上卖掉,回来把钱分给群众。由于缺水产量上不去,王春颜便想方设法为村上打了6眼深水井。2015年,金银花产业逐步迈上了规模化种植的路子,王春颜也当选闫家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在“种”上下功夫,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业规模,使金银花的产量大幅提高;在“管”上想办法,完善产业设施,改善水肥条件,提高金银花品质;在“销”上卯足劲,省内省外跑,线上线下推,村里的金银花销售供不应求;在“效”上做文章,研制金银花茶,开发金银花矿泉水,打造金银花海,提升产业附加值。

金银花成了致富花。2016年闫家村整村脱贫退出,2019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3700亩,产业年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不足4000元增长至21000元。闫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渭南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先进单位、蒲城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蒲城县“基层党建星”“脱贫攻坚星”“产业发展星”“美丽村庄星”四星级村。

在闫家村的辐射带动下,尧山镇7个村金银花连片种植面积达1万亩;蒲城县10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正在形成;渭北金银花跨县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下一步,还将对标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将蒲城闫家村金银花打造成全国知名地理品牌。

这些年,他对金银花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一进超市他就去看金银花饮料,一进药店他就去看金银花颗粒,工作日他在村上种植金银花,节假日他去外地考察学习金银花,正如他所说,“下半辈子我就干这一件事。”他还说,“我老了,没人接着干不行。”于是,他让儿子从城市回到农村跟着他一起干,他动员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发展。而许多年轻人也被王春颜拼搏奋进的精神所感染,被乡村欣欣向荣的气象所吸引,成为接力发展金银花产业的新农人。

产业那么难,为什么王春颜能行?他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一步一步沿着平凡而又非凡的道路坚持走下去。

四、群众冷暖挂心间,欢笑和泪水都是真情

他的心很大,满满地装着群众;他的心又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一忙起来,他总是顾不上喝水吃饭,累了就把车停在路边,后座上“倒”一会。父亲忌日他忙得没顾上给老父亲烧把纸。几次因劳累过度,肺部感染复发,咳血不止,他总说“没事,老毛病。”然而,群众一点一滴的小事他都记在心上。有两户贫困户合疗费迟迟没交,他自掏腰包替他们垫付;有个异地搬迁户没钱买家具,他送去沙发和桌椅;村部灶上没菜了,他开完会就把菜买回来,说,“不能让同志们吃不好”;金银花地里,谁家该除草了,谁家该喷药了,他比群众自己还操心;他先后为村上垫付土地流转费、园区道路补偿款、村容村貌改善费200余万元,却不要群众一分钱,他说,“亏了我一个不要紧,只要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就知足了”。

他所做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里的茶厂分红,大伙儿为他披红戴花;群众写下感谢信,悄悄贴在村委会门口;他病了,群众心疼地直流眼泪;上级部门来调研考察,群众担心“是不是要把你调走?”......群众动情地说,“几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干部!”

王春颜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春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忘我奋斗、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渭南市脱贫攻坚一线最耀眼的“头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