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面振兴 / 脱贫典型 / 正文

【致富带头人】临渭:老梅种瓜记

——一棵瓜苗起步 助建西瓜明星村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15 17:49

“大棚里的西瓜苗刚种下3天,最近天天都得来看下。”3月1日,记者在临渭区官路镇云祥村田间采访时,遇到了63岁的瓜农梅抗民,他是村里第一个种瓜的人,经过将近30年,从当初一人种瓜,到现在全村九成以上村民都参与西瓜产业,云祥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种的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因为娃他舅家在蒲城县,那边种瓜的比较多,就想着尝试一下。”梅抗民说,当时两棚西瓜,一共栽了600棵苗子,因为没有种植经验,用的别人育好的苗子,种的也比较稀疏,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管护,一共卖了5000元。

“那会儿5000块钱可是一大笔钱啊,当时在村里都轰动了。”梅抗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到了第二年村里一下子就冒出来十多户,后来一年比一年多,一户的种植面积从两三亩发展到一二十亩,到现在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外出包地种西瓜,大家的口袋越来越鼓。

“最好的一年,是在华县包地种西瓜,赶上了好价钱,一共种了15亩,每亩纯利润八九千元。”梅抗民掩饰不住的喜悦,去年还在咸阳市泾阳县包了15亩,一年下来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谈起自己种瓜的效益,梅抗民直言,自己都不值得一提,去年村里两个60多岁的老汉出去一人包了70亩地,“这些年大家种西瓜不光有了技术,更是有了投资资本,年轻人很多出去一种都是三四十亩地。”

西瓜虽甜,但种植的辛苦,梅抗民和村民们有着最深刻的体会。“我们这里的人都能吃苦的太太,不是夫妻两口子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去种,大部分娃娃从小跟着大人种西瓜。”

梅抗民说,凡是在外面种瓜的村民,从腊月就开始出门,吃的穿的用的,还有种瓜的工具材料都能装下一卡车。到了种瓜的地方,吃住就在地头搭建的临时房子,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瓜棚里,每年直到卖完最后一车西瓜才能返回家。

“从育苗开始,栽苗、摆蔓、授粉、选瓜……几十道工序下来,一个成熟的瓜摸了不下二三十遍。”梅抗民说,为了节省投资,村里大部分人现在还都是自己育苗,有时吃饭都顾不上,天天盯着苗子。等到开了春,瓜苗种到了棚里,一年最辛苦的时候才算开始。“以前用的都是小棚,棚内最高处不过一米二左右,所有的劳作都是弯腰进行,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腰腿都留下了病根。”

梅抗民今年也是因为腰腿的老毛病更厉害了,才不得不结束了外面包地种瓜的日子。“村里剩下年龄大的,或者走不出去了,就在家门口种瓜种菜。”梅抗民嘿嘿一笑,反正都是闲不下来。

走在云祥村的田间地头,覆着洁白塑料膜的拱棚一座连着一座,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煞是壮观。“现在年轻人种瓜,和我们老一辈不一样了,他们更善于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既保证了西瓜品质,产出效益更高,还能减轻劳动量。”

云祥村里几乎很少能看到有年轻人,打听一问,都是出去种瓜了。“如今西瓜蔬菜已经发展成了我们村的主导产业,去年保守收入都在3500万元左右,户均收入7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蔡胜利坚信,今后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勤劳的村民们一定会创造出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