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面振兴 / 脱贫典型 / 正文

【他山之石】数字时代,乡村“木兰”的新事业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5-22 09:49


张永宁在晾晒染好的土织布。 受访者供图

马红艳为直播间的观众展示冲泡好的茯茶。 《陕西农村报》记者杨杰摄

数字时代,乡村发展日新月异,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女性群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劳动参与率提升、就业创业选择面拓宽、就业时空约束被打破……一系列利好因素助力乡村“木兰”在数字浪潮中“乘风破浪”,在广袤乡村实现个人与事业的新超越。

黄土高原上的“数字木兰”

对于王慧来说,能在家门口上班,成为左邻右舍口中的“白领”,这是她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可如今却成了现实。

34岁的王慧是榆林市清涧县宽州镇人。3年前她还是一名全职妈妈,一心扑在家庭和孩子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信息,便萌生了“重新出发”的念头。

“数据标注师是弄啥的?以前都没听说过,具体做啥更不知道。”“在家待了这么久,我再出去工作还能行吗?”虽然顾虑重重,但在几度犹豫之后,王慧还是决定去试试。

岗前培训的那段日子,王慧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白天上课学习,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她就捧着本子在台灯下看到很晚。经过努力,王慧最终顺利通过考核。

入职3年来,除了稳定的收入,王慧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我的主要工作是对大量图片、音频和语音进行标注,从而将这些数据用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训练中。”王慧说,“原来总觉得生活很难再有变化,但现在我明白了,只要抓住机会,未来还有多种可能。”

在清涧,和王慧一样依靠数字就业提升个人获得感与职业成就感的女性不胜枚举。这都得益于清涧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女性就业的实践与探索。

2019年,清涧县相关部门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引进数字产业孵化项目“AI豆计划”,成立县属国有企业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清涧县数字就业中心,为当地女性、返乡青年等群体开展数据标注师培训,助力其在当地就业。

自此,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女性就业的“清涧实践”全面辐射开来。历经3年发展,子洲、绥德、延川等地的“AI豆计划”数字就业中心相继建成启用,共吸引600余名当地女性和返乡青年就业。2022年,这些数字就业中心产值超1800万元,多个运营企业成为当地较大的用工企业。

4月18日,在“数字木兰”女性发展年会上,以数字就业让更多乡村“木兰”被看见的“清涧实践”受到频频称赞。

“未来,我们会持续孵化社会化企业,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带,以规模效应引入更多就业岗位,为助力乡村女性就业和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清涧县爱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鱼涛告诉记者。

泾河古渡的茯茶创客

“茯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黑茶中的特色茶品,自古便有‘三不离’之说。离了泾阳的水不能制,离了泾阳的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5月20日,在陕西右任故里茯砖茶股份有限公司的展销馆里,该公司董事长马红艳正在直播间里将泾阳茯茶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

马红艳是土生土长的泾阳人,对于茯茶有着特殊的情结,也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14年,她拿出之前做餐饮积累的资金在家门口建起了茶厂,开始从事茯茶的生产研发。

论做餐饮,马红艳自然是行家里手。但说起做茶,她当时还是个“门外汉”。那时候,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压力让她屡屡受挫。

“遇到难事我就爱跑到陕南去看漫山的茶园。我们有这么好的原料,不可能做不出好茶。只要肯坚持,这条路准没错。”一番休整后,马红艳继续打起精神奔赴各地,请专家做技术顾问,跑展销会做品牌推介。

2021年在深圳参展时,马红艳前往一家直播基地参观。风格各异的直播间里,主播对着镜头滔滔不绝,而后台的交易数据更让马红艳瞠目结舌。这为她打开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回泾阳,马红艳就“招兵买马”,组建直播团队,转战网络销售。为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在日常销售的同时,马红艳还在直播中加入茶艺表演,并依托自有餐饮品牌研发茯茶宴和茯茶凉皮、茯茶馒头、茯茶面条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在直播间很受用户欢迎。

“数字技术催生了很多新事物,也为我们这些农村创业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要抓住机会,带动更多人发展。”抱着这一想法,马红艳定期为员工进行电商直播培训,鼓励他们多学习、多尝试。

对于今后的规划,马红艳心中早有打算:“接下来,我们在做好线下销售的同时,还会持续加强网络平台销售。在招募一批年轻人参与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的同时,我也会亲自拍摄,去讲述创业故事、茯茶文化、茯茶制作工艺等,让更多人了解茯茶,爱上茯茶。”

柿乡机杼的新“守”艺人

5月11日,位于富平县美原镇鸿雁村的木兰摇非遗土布展馆里十分热闹。极具乡土特色的展厅里摆放着几台织布机,织娘们坐在织布机前,手中的木梭在纵横交错的棉线间来回穿梭,娴熟的动作引得身旁的游客跃跃欲试。展馆负责人张永宁给一群孩子演示纺线车的操作。

富平县是中国柿子之乡。富平土布又叫粗布、手织布,是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在张永宁的记忆里,她从小就看外婆坐在炕上纺线织布,阵阵机杼声填满了她的童年。

2016年,在外打拼的张永宁将土布带到浙江,意外地受到了朋友们的欢迎。这让她开始尝试土布销售。

“当时,我就回村到处搜罗土布,然后简单加工成床单放在网上卖。没想到仅仅两个小时,800条土布床单就被一抢而空。”这让张永宁坚定了回乡发展手织布产业的想法。

2018年,张永宁回到鸿雁村建厂,创办木兰摇粗布家纺有限公司,打造集手织布技艺传承保护、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技术培训帮扶、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乡村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综合体。

“土布不土,粗布不粗”。坚持着这一理念,张永宁对传统手织布技艺进行创新,融入了现代设计审美理念,使手织布在色彩、手感和产品类型上得到全面提升。木兰摇公司生产的土布家纺和土布文创产品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5000万元。

为了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张永宁尤其注重手织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除了非遗文化展示体验外,她还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文化宣传与技术培训,目前已带动周边3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五一”期间,木兰摇公司的员工身着古装,在非遗土布展馆展示手织布文化的视频“刷屏”微信朋友圈,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体验。

细数张永宁的创业历程,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皆是其中的关键词。“我们还在富平县建立了直播基地,利用专业团队帮助更多想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姐妹提升技能。”张永宁说。

在数字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木兰摇公司既保护传承了手织布这一非遗文化,同时也为家乡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女性用一双巧手“织”出幸福生活。